
第十六篇《习主席勉励我们“立志扎根西藏”》概述:2011年7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率中央代表团部分成员专程来到西藏大学看望各族师生员工。习主席强调,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习主席勉励同学们“胸怀大志,报效祖国,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要立志扎根西藏,踊跃到农牧区去,到祖国和西藏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采访对象:
周娜,女,1976年6月生,四川内江人,时任西藏大学人事处师资科科长,现任西藏大学团委书记。
米玛次仁,男,1989年7月生,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文学院2008级本科生,时任校学生会主席,现任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驻昌都市八宿县吉中乡卡穷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采访日期:2018年8月16日,2019年6月8日
采访组:请谈谈习主席当时在图书馆给同学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周娜:习主席对大家说:“办好西藏大学非常有意义,现在办得已经很好了,中央会高度重视,你们也要再接再厉。” 他指出,西藏大学几十年来秉承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西藏实际,始终与西藏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共命运,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同进步,为西藏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人才和各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主席语重心长地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希望同学们胸怀大志,报效祖国,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习主席说:“作为‘80后’‘90后’,同学们青春年华、朝气蓬勃,正是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最重要的阶段。希望大家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刻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陶冶道德情操,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祖国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习主席勉励同学们“要立志扎根西藏,踊跃到农牧区去,到祖国和西藏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习主席还饱含深情地为藏大学子送上祝福:“祝你们一切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业有成!扎西德勒!”
采访组:听说习主席离开学校时,许多师生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米玛次仁:习主席离开教室时,向大家挥手致意,我们簇拥着习主席走到教室门口,依依不舍……看着习主席离去的背影,许多老师和同学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大家久久地站在原地挥手,目送习主席离开。
周 娜:那天,我和现任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分院副院长秦君玲老师挤在自发赶来送别的师生队伍前面。习主席快上车的时候,看到热情欢送的我们,居然改变了上车路线,向我们走来。那一刻,我兴奋得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我们连连呼喊:“主席好!”习主席慈祥地笑着走过来和我俩握手,还向我们亲切地问候:“扎西德勒!”并向后面欢送的师生挥手致意。习主席上车后,还一直微笑着与大家挥手告别,然后才缓缓地离开送别的人群。
一次难忘的经历,可能会改变人生的态度,甚至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了习主席莅临和看望的经历,藏大师生一定会铭记那个难忘的瞬间,更能够感受到西藏离北京虽远,但我们的心始终与党中央紧紧贴在一起、紧紧连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与西藏人民有着特别的感情。早在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他就曾率福建援藏干部来到西藏,来到林芝地区,来到米林县,路上翻越了五千多米的米拉雪山,把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到牧民炕头、田里乡间。路上午餐时,他与大家一起坐在白杨树旁的石头上,就着矿泉水吃面包;晚上休息时,他把配给自己的氧气袋送给随行记者。路途中,他走进边关哨所,看望慰问戍边官兵,鼓励他们弘扬“老西藏精神”,安心服役,早日成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特别是亲自出席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科学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无论是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亲笔题写“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贺匾,还是致信祝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无论是给西藏隆子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两姐妹的回信,还是致信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无论是倡导学习“老西藏精神”,还是强调弘扬“两路精神”,总书记的心始终和西藏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新时代藏大青年一定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高原,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民族团结的捍卫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主席勉励同学们“胸怀大志,报效祖国,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到祖国和西藏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本期青年朗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十三卷结束,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