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院青年朗读者:《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专题学习(第十二期)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5-12浏览次数:

第二十三篇《习近平总书记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述: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向全国各族青年、向全国青年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察看馆藏典籍,与正在阅览室参加“解读新时代”读书讨论会的中外师生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亲身经历,启发同学们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成为一个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采访对象:

樊静蓉,女,1994年2月生,云南姚安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曾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现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目前在重庆市渝北区玉峰山镇玉峰村挂职锻炼。

采访日期:2018年5月4日,2019年10月2日

采访组:习近平总书记和同学们是怎样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交流的?

樊静蓉: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的读书讨论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求教机会,同学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想要向习近平总书记请教,希望能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高屋建瓴的见解。没想到的是,还没等我们提出问题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先把我们给问倒了。

习近平总书记问大家:“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这个专业有什么体会?”

这个问题让我们陷入了深思,一时间无人作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问题乍一听很简单,但稍一思考就会发现它很深刻。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读书会现场,大家思考的大多都是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突然遇上这么一个“灵魂的叩问”,一时间还真有些回不过神来。我当时只觉得心里涌上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会后,在场的同学们再次交流时,都觉得这个问题背后蕴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片苦心。对每一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学而言,学术上的勤奋钻研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思考并记住自己是为什么出发,自己给自己下锚定航。只有牢记自己作出选择的初心,才能在学习探索的道路上获得长足的动力,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的提问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激励着我在之后的日子里不断地追索和提纯自己的初心。

采访组那你们后来向习近平总书记提问了吗?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回答的?

樊静蓉:提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问习近平总书记:“您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您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好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没有立刻围绕马克思主义来谈,而是先和我们分享了他幼时的学习经历。“我的读书习惯,是家庭培养的,我父母很支持我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幼时起,父亲对他的要求就一直很严格。他每天都要将自己的阅读感想写成读书笔记,交给父亲批阅,而父亲则会把写的不好的地方圈出来,让他反复修改。这一度成为他的一项“苦差事”。有时为了把一个词语用得准确、用得精当,他会翻着字典反复查阅琢磨,一改就是一整天。当习近平总书记用轻松幽默的口吻,将这些幼时趣事娓娓道来时,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被父母监督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幼时都曾有过的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这些片段让我们感到特别亲切,距离感瞬间就消失了。

习近平总书记接着说,自己从小便非常喜欢阅读传统文化著作,《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都是他幼时十分喜爱、反复阅读的书籍,对于成语、诗文、典故,他也会特别留心积累,《汉语成语小词典》等工具书成为他不时翻阅的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的训育更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头。这种求知的热情在他15岁到陕北梁家河插队时,非但没有丝毫的衰减,反倒更进了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当时与他同去的许多同学都颇有家学渊源,大家常在一起学习、讨论。每次同他们聊天时,他都会特别留心学习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旦遇到自己不懂、不清楚的地方,他就会查阅所有能找到的书籍资料,或是向同学虚心请教,直到弄懂为止。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己当时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们听了之后,都非常钦佩。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一方面要承受着年少离家的酸楚,一方面还要担负起繁重的劳作任务,却依然保持着高涨的求知热情,真是我们这些未经风雨的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虽然梁家河条件艰苦,书籍有限,但马列著作还是能找到一些的。习近平总书记把能找到的每本原著反复研读,反复咀嚼,反复推敲,在否定之否定中思辨,在温故而知新中积累,打下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大力提倡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当下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学习往往都是碎片化、字面化的,缺乏系统、全面而深入的钻研,往往是雾里看花,似是而非,这样就难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产生强烈共鸣,难以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产生高度认同。如果我们能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沉下心来,到原著中逐字逐句地去探索,就一定会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必选的道路,这是我后来通过自己的认识得出的结论。”习近平总书记说,“那我就坚定不移了。”听到这里,全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打破怀疑、坚定信念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只有走到现实中去,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明白了我们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与世界的发展走向,才能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与真理的魅力,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真正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去探索和平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我们听了之后都很激动,很受鼓舞,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下学习马克思主义正逢其时,获取真理的宝库无比丰富,开拓前路的指引无比清晰。广大青年要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让真理光辉在民族复兴的奋进征程中绽放异彩。

本期青年朗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十二卷结束,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

上一条:科院青年朗读者:《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专题学习(第十四期)

下一条:科院青年朗读者:《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专题学习(第十一期)

关闭